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一下JDK1.7中的ConcurrentHashMap的一些代码结构。ConcurrentHashMap顾名思义就是线程安全的HashMap,相对于HashMap来说,可以保证线程安全的问题;对于HashTable来说可以提高存取的效率。
基本结构
从上述类图可以看出,ConcurrentHashMap除了Map通用的get()、put()等方法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Segment数组。每个Segment又是一个ReentrantLock,其内部又有一个HashEntry数组,HashEntry是最终key-value的存储单元。可以看出,HashEntry是一个链表结构。从而可以大致的得到如下结构图:
初始化
ConcurrentHashMap构造方法的3个入参分别是:initialCapacity、loadFactor、concurrencyLevel,用于初始化segment数组、segmentShift、segmentMask等数据。构造方法如下:
initialCapacity:ConcurrentHashMap的初始化容量,默认值是16(DEFAULT_INITIAL_CAPACITY);
loadFactor:负载因子,默认值是0.75f,当ConcurrentHashMap中的HashEntry数量到达 loadFactor * 当前容量 时,就会进行rehash()进行扩容;
concurrencyLevel:并发的级别,也就是Segment数组的大小(ConcurrentHashMap是对每个Segment加锁,因此得名并发级别),默认值是16(DEFAULT_CONCURRENCY_LEVEL)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concurrencyLevel的大小都是2^n,concurrencyLevel会取大于传入值的邻近的一个值。如:传入15,则concurrencyLevel=16(2^4)。
下面介绍一下构造函数中的初始化流程:
(1)参数校验。
(2)设置ssize的值,ssize是segments数组的大小,这里取的是大于concurrencyLevel的2^n的一个值。
(3)设置segmentShift和segmentMask的值,sshift就是上面描述中的n值,默认情况下concurrencyLevel等于16,sshift就等于4。因此默认情况下segmentShift的值就是28,这个值会参与hash运算。segmentMask是hash运算的掩码,默认情况下等于16-1=15,类似于网络中的子网掩码,segmentMask的二进制最后几位都是1,最大值是末尾16个1(65535)。
(4)初始化segment,其中cap是segment里面的HashEntry数组的长度。它取的是大于等于c(Map容量/ssize)的2^N的一个值。
(5)创建segments和segments[0](这里面只初始化了一个segments数组中的第0个元素)。
定位Segment
ConcurrentHashMap使用分段锁Segment来保护不同的数据,下面简单的描述一下定位的流程。
第一步是获取key的hash值,代码如下:
第二步,通过上面的散列算法得到的值,然后进行一下位移操作,取高位数值。
默认情况下segmentShift为28,segmentMask为15(低位有1111),从而可以得到h的高四位的值。
常用方法
get()
get操作是先定位到segment,然后再到segment中去获取对应的value值。代码如下:
通过上面代码可以看出:
(1)首先,根据Segment的索引((h >>> segmentShift) & segmentMask)算出在Segment[]上的偏移量。然后根据偏移量,调用UNSAFE.getObjectVolatile()判断其是否存在。
(2)若Segment存在,则继续查找table[]的索引位置;根据table的索引((tab.length - 1) & h)算出在table[]上的偏移量,循环链表找出结果。
从上面步骤可以看出,整个过程中读取并未加锁。所以在读取的过程中,如果出现HashEntry的变更,则无法得到真正的结果。这一点是ConcurrentHashMap在弱一致性上的体现。如果要求强一致性,就必须要加锁控制。
put()
对于put()操作,前面的定位Segment的操作都是和put()相同的。找到Segment以后,然后对整个Segment加锁,然后再进行后续的操作。下面详细介绍一下:
可以看出,首先定位Segment,并判断其是否存在;如果不存在,则创建(这是因为在构造ConcurrentHashMap的时候,只创建了segment[0]这个元素);然后再提交给Segment去处理。下面看一下创建Segment的过程:
上述首先定位出了table在segment中的位置;然后使用segment[0]作为原型创建元素(这里面免去了一些计算);然后使用CAS创建,直至成功。
下面看一下具体的put方法,由Segment实现:
从上面Segment的put操作可以看出:
(1)首先,segment尝试tryLock(),多次失败以后使用lock(),同时会查找HashEntry,如果没有找到,创建并返回一个(预热操作)。
(2)然后,循环定位链表中的HashEntry位置。如果查找到key,若找到直接修改value值,并退出。如果找不到则在链表头部新增一个HashEntry节点。
(3)在新增节点的之后,会检查是否会达到threshold,如果到达则进行rehash()扩容。
关于rehash()操作,后面单独介绍。下面介绍一下scanAndLockForPut()的实现。
从上述代码可以看出,执行步骤大概如下:
(1)这里首先尝试使用tryLock(),达到最大重试次数MAX_SCAN_RETRIES后,转为lock()的阻塞操作;
(2)定位node位置的时候,如果找不到则创建一个HashEntry;
(3)如果加锁过程中,node有新增,则重新遍历链表,(这里可以解释对于链表的插入位置总是head的问题了)。